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原名成都雙桂寺機場,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設的一座軍用機場。最初道面為泥面,僅能供小型
雙翼飛機起降。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曾進行擴建,用石灰、卵石拌合碾壓而成的跑道長1400米,可起降15噸以下飛機。
1956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參謀部將成都雙桂寺機場劃歸民航使用,并更名為“成都雙流機場”。1957年,成都市的民航飛行正式由廣漢機場轉至雙流機場,并開辟了成都至北京、太原、西安、重慶、昆明、貴陽、南充等航線。1987年7月,中國民航管理體制改革在民航成都管理局試點。當年10月15日,根據
中國民用航空局《關于對成都管理局體制改革方案報告的批復》,按照“政企分開,簡政放權”的原則,將原民航成都管理局分為
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管理局、
中國西南航空和成都雙流機場。成都雙流機場因此成為中國民航第一家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財務計劃包干的經理負責制機場。1993年,成都雙流機場被國家批準為國際口岸機場。1995年11月30日,成都雙流機場被批準更名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先后于1959年、1967年、1983年、1991年、1994年、2001年、2003年和2009年進行了8次大規模改擴建。2003年,繼
北京、
上海浦東、
廣州之后成為大陸第四個配備II類盲降系統的機場。
2008年5月12日,受
汶川大地震影響,大量航班備降周邊機場,機場關閉直至當天下午6時。隨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為地震救援物資的重要中轉中心,大量救援物資通過空運運抵機場。截至5月29,機場共執行航班5901架次,保障急救飛行1415架次,中轉國內國際救災物資3萬多噸。5月31日上午8時45分,一架滿載救災帳篷的世界最大的客機
空中客車A380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降落,這是該機型在中國繼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之后造訪的第四個機場。
2009年,全長3600米、寬60米的東跑道(02R/20L)以及配套滑行道、聯絡道、III類儀表著陸系統等修建完成,成都也成為了中國大陸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第四個擁有雙跑道機場的航空樞紐。2009年11月19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
2011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雙雙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排第五位,其中,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達到2907.37萬人次,排名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第五位、城市第四位,世界機場第五十位;貨郵吞吐量達47.77萬噸,首次超過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升至中國大陸機場第五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內城市通達率僅次于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2012年7月28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開始試運營。8月9日4時,二號航站樓正式運行。機場該年度旅客吞吐量達到31,595,130人次(位居中國大陸機場第五、全球第四十六),貨郵吞吐量達到50.8萬噸(大陸第五),起降航班達到24.27萬架次(大陸第四),是中國第五個、中西部唯一一個全年客運吞吐量超過3000萬人次的機場,并且204.6萬人次的全年出入境客運吞吐量也居中西部機場之首。
2013年2月13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與
新加坡樟宜機場一道榮獲亞洲航線大會頒發的“亞太地區最佳機場成就獎”。該獎項綜合考慮機場運營銷售、航線拓展、服務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旨在獎勵過去一年中發展最快的亞太地區
機場。 同年9月1日,機場72小時過境免簽證政策開始向符合條件的國際旅客開放。
2014年10月21日,由于從舊金山至成都的聯合航空9號班機臨時將機型從
波音787-8更換為波音787-9,雙流機場成為787-9飛抵的首個中國機場。2014年12月20日,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設雙流機場站的成綿樂城際高速鐵路正式投入運營,由此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為航空高鐵一體化的復合型交通樞紐,旅客可直接在位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負一層的雙流機場站乘坐和諧號動車前往成都南站、成都東站、德陽站、綿陽站、江油站、眉山站、樂山站和峨眉山站。截至2014年12月,成都機場已開通航線241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78條,通航國內外城市187個。